婁底市
原標題:美國真的能牽製住中國5G技術?
來源:大白新聞微信公眾號
據3月13日媒體消息,博通收購高通案在周一遭到白宮叫停,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此舉可能威脅國家安全。此前,美國一個秘密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警告,反對高通與博通進行交易,理由是該交易可能導致中國在關鍵的5G技術上超過美國。
今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根據規劃,預計2020年全麵實現5G商用。企業摩拳擦掌搶灘登陸,中國華為正力求與亞洲、美洲和歐洲各地區的大型電信運營商尋求合作,勢在引領全球未來5G網絡的競爭。華為CEO表示,如果一些國家政府或網絡運營商擔心華為產品可能引起安全威脅,他歡迎就此進行“事實性辯論”。
特朗普反對博通收購高通
博通斥資1170億美元收購高通案原本有可能成為科技行業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但卻在周一遭到白宮叫停,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此舉可能威脅國家安全。
該份聲明中表示:“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位於新加坡的博通公司試圖通過收購來控製美國芯片製造商高通公司的行為可能危害到美國的國家安全。”雙方公司都被要求立即停止可能進行的收購交易。
博通在星期一晚些時候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它正在評估特朗普總統的行政令,“堅決反對收購高通的交易會引發國家安全擔憂的觀點”。
博通原為美國公司,2016年被新加坡安華高科技公司收購後總部遷至新加坡。目前,為規避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的審查,博通正加速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美國,搬遷工作預計4月3日前完成。
博通去年11月宣布收購意向,當時被高通拒絕,今年2月底高通表示不再拒絕博通收購,但雙方仍在博弈,尚未達成協議。3月初,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介入調查,隨後下令高通推遲即將召開的股東大會,以阻止博通借股東大會改變高通董事會人事構成。分析人士表示,監管機構叫停公司股東大會十分罕見,反映出美國政府對該交易的擔憂程度之深。
美國擔心中國主導5G技術威脅其國家安全
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列出了調查博通對高通公司1,170億美元敵意收購交易的多條理由。該委員會站在國家安全角度對海外並購交易進行評估。CFIUS稱,調查的主要目標是確保美國保持其全球創新中心及高級工程師最青睞目的地的優勢,防止中國取代其地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CFIUS官員曾經致信這兩家公司:“考慮到美國對華為和其他中國電信公司的擔憂,如果中國主導5G技術,就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實質性的負麵影響。”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日前,美國一個秘密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了一項不尋常的公開警告,反對高通與博通進行交易。英媒稱,該委員會發出的這封信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案例,顯示這個通常不願曝光的監管機構提前阻止談判,以保護美國技術遠離中國競爭對手。
對此,在巴塞羅那2018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對記者表示,如果一些國家政府或網絡運營商擔心華為產品可能引起安全威脅,他歡迎就此進行“事實性辯論”。
其透露,華為正力求與亞洲、美洲和歐洲各地區的大型電信運營商建立更加緊密的商業聯係,使公司能夠占據主導位置,引領全球未來5G網絡的競爭,盡管美國認為華為引發了安全憂慮。
美國參議院上個月推出一項議案,將禁止美國政府網絡使用來自華為的設備,以防範中國的監聽。胡厚崑對華府關於華為產品構成安全威脅的擔憂予以反駁,稱相關擔憂係“毫無根據的懷疑”。
5G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根據規劃,預計2020年全麵實現5G商用。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5G第一版國際標準將於今年6月完,我國5G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2018年是5G標準確定和產品研發的關鍵一年,我國將注重“標準、研發與試驗”同步開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鄭傑表示,我國已在5G技術標準製定、頻譜規劃、產業發展等方麵初步呈現引領態勢。其指出,2G時代我們是“跟隨”;3G時代是“突破”;4G時代是“同步”;到了5G時代,中國完全有望厚積薄發,進入全球5G產業的“第一梯隊”,實現全麵的“領跑”。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所長黃政仁等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快5G商用進程助力網絡強國建設的建議》。其建議,盡快成立國家級5G戰略委員會,製定具有前瞻性的5G規劃遠景,發布中遠期5G發展行動指南,提前規劃低頻、中頻到高頻“全頻段”頻譜資源。設立5G國家戰略基金,支持包含運營、係統設備、芯片、終端和儀表等“前後台”創新鏈成員積極貢獻中國技術文稿,或牽頭或聯合牽頭參與國際間產業項目合作。
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黨委書記、高級副總裁樊慶峰表示,中興通訊在廣州、深圳、雄安新區等承擔國家5G試驗網和場景應用測試,若國際標準公布後,很快就能大規模生產。[資料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網、新浪科技、鳳凰網科技、觀察者網、鳳凰國際]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張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